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申城先锋|视"馆"如"家" 他们是党章诞生地的守护者

2018-7-2 09:41:53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欢 选稿:单冉

图片说明:建在党章诞生地的党支部

  东方网记者张欢7月2日报道:3988人。2018年7月1日,又是一个大客流。

  这个季节的上海闷热潮湿。下午4点,到了常规的闭门时间,总是有一排又一排的观众仍然等候在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外,期待可以碰到一个例外的“五分钟”。从2002年建成开放时的5000人,到2009年修缮扩建后的5万人,再到2017年改造提升后的30万人,每年走进这里的观众人数不断增长。最忙碌时,纪念馆曾一天迎来120批团队,每天的接待人数都超过3000人。

  “我们可以加班加点,可以提早开放,可以等到最后一个观众离开再闭馆。”讲解组组长张明杰说,观众来参观二大,是令他最开心的一件事。“作为一线党员,要尽力让大家感到宾至如归,让大家有所收获,这是二大党支部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全都在一线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辅德里成为了首部党章诞生的地方。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就是一支建在党章诞生地的党支部。支部共有党员11名,约占全馆职工人数的八成。这群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人遍布在每一个部门,几乎个个都是面向观众的“全岗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说,就算是出纳、财务,也要参与接待和宣讲,“我们不分一线、二线,全都在一线。”

  一线是什么样?从早晨8点半上岗到送走最后一位观众,接待人员的日均站立时间超过7小时,讲解、答疑、维持秩序、处理突发情况,一天下来连水都顾不上喝,嗓子干痛,弯不下腰,手机里还留着很多来不及回复的短信和电话。张明杰是馆里唯一的男讲解员,他总是站在朝向延中绿地的东门,第一个迎接来自八方的参观者。要站好这班岗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顺应“天意”,也要体恤“民心”。一次,六七百人的排队长龙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馆里的备用伞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不能让观众们看到他们淋着雨,我们撑着伞。”懂得照顾观众情绪的他干脆让工作人员把自用的伞收了起来,“我们就跟他们一起淋雨。”

  其实,人多的时候,张明杰们根本没工夫打伞。除了观察和安抚观众的情绪,他们要迅速摸清不同观众的游馆计划,规划合理的参观路线,搜罗和妥善安置队伍中的老人、小孩和特殊人群,他们的大脑要迅速计算每个人、每支团队需要等候的时间,并毫不耽搁地把他们一拨拨转入下一个环节。他们随时准备抛出一两个关于二大的小故事,陪伴大家度过等候的时间。

图片说明:参观高峰,观众在馆外排起了长龙

  不过,即便是全员扑在一线,仍然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比如那一门极为难打的热线电话。一次,尤玮冷不丁被人指着鼻子数落:“怎么回事,你们的电话为什么永远打不通?”而当这名观众在服务台亲眼看到工作人员一刻不停地接听来电时,默默走了出去,并劝慰同来的伙伴:“好了,你们不要吵了,里面真的很忙的!”这种态度的转变也让尤玮很感动。“观众给我们的鼓舞力量是非常大的。”她回忆起曾经有一次想给一位排队的老党员拿个凳子休息,老先生却坚决不要。“他说我是来瞻仰这块红色圣地的,既然是来瞻仰怎么能够坐着,我站只站一小会儿,而你们一站就是一整天啊。”

  因人施讲传播党史

  近几年,人们对探访红色地标的热情越来越高,尤其在去年7月升级重开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越来越受到关注,一年来的参观人数增长到31.2万人次,参观团队4286批次。面对人潮,支委会成员主动请缨,在不同展厅分段包干、轮流值守,通过点式讲解减少观众的等待时间,让预约团队和个人游客都能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展品的背景和相关的党史故事。

图片说明:讲解员讲述张人亚守护党章的故事

  “也许有人觉得讲解员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讲解内容,其实不是这样。”宣教陈列保管部副主任赵晨雯解释说,在二大纪念馆,每一个讲解员都要努力达到“因人施讲”的最高标准。当面对小朋友的时候,讲解并不追求全面,而是着重抓住“石库门”“李达爷爷”“第一部党章”这三个知识点,同时,还要特别讲究一点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回答,以此加深印象。“比如在参观结束时,我们就会问‘这里是谁的家呀?’只要他们能记住这些点就可以了。”

  而面对更关注党史资料的年长观众时,往往就需要更为细致的介绍。很多人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并不在固定的解说词里,为此,大家的功课也没少做。每天下午闭馆后,讲解组就开始着手做第二天的团队安排,根据他们所在的地域、从事的行业,找出他们与二大之间的情感纽带,增补相应的内容,提前准备个性化的讲解词。一次,一个来自大连的团队听了“百科全书”式的讲解后赞不绝口:“这个讲解员怎么能连我们怎么开展工作的都知道?他怎么能把党章里跟大连有关的都讲出来,你们是怎么教的?”

  “学习党史”和“真信真讲”,这是支部副书记、馆办主任朱胤提到的关键词。“作为建立在党章诞生地的党支部,我们要求每一个成员、每一个讲解员都首先要学习党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信仰。”保持对专业领域的关注、不断充实讲解内容正是支部对宣讲工作的要求。朱胤说,坚定的信仰尤为重要,“对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要真信真讲,否则就仅仅只是把解说词讲完,甚至是泛泛而谈,这不是我们宣传讲解的根本目的。”

图片说明:支部党员为上海农商银行员工上党课

  为了讲好党史故事,二大党支部还抽调了业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由书记带头组建了党课研发宣讲小组,先后策划了“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党章历程”“明灯指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始末”“伟大发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端”等党课。小组成员定期学习、集体备课、个性宣讲,根据观众需求研发普通型党课和微型党课,面向全市提供免费预约、上门送讲等服务。近两年来,支部党员宣讲党课300余场,听众逾2万人次。

  保证场馆常看常新

  一根弄堂两排门房,如今的二大纪念馆浓缩了当年上海旧式里弄的样貌,也让这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的“打卡地”。“观众有可能这辈子只来参观一次,你们的讲解是对他们这辈子的一次负责,因此要把每一次讲解当成人生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你的讲解才会永远保有热情,永远负有责任。”尤玮至今对老师的这段教诲充满敬畏。

  不过,这个展陈总面积仅千平米左右的纪念馆,正以他们的方式让“过客”成为“回头客”。为了让场馆常看常新,支部牵头组建了专题展览研发小组,专职负责从浩瀚的史料中捕捉线索和亮点,挖掘被错过的好故事,把细节放大,把切口做深,引导观众一次次地重回“新”的历史时刻。

  从拟定大纲到设计制作再到现场施工,党员定岗定责,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支部宣传委员、研究室负责人倪娜介绍,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辅德里的昨天和今天——中共二大会址简史展”“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图片展”“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尽善尽美尽年华——王尽美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等4个专题展。此外,今年还加强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宁波张人亚故居等外省市场馆的合作,协助办展1场,外地办展1场,几乎月月有新展。“要知道,这本来是我们一整年的计划量啊!”

图片说明:《腾蛟起凤》一书获上海党史优秀成果奖(著作类)

  与此同时,党支部根据时间节点,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成果。近年来,党员业务骨干承接多项上海及各省市科研项目,公开出版多篇研究论文,编撰科普宣讲类读物。图书《画说中共二大》《腾蛟起凤——中共二大历史影像图录》等相继出版,后者还获得了上海党史优秀成果奖(著作类)。

  “馆小、人少、部门紧凑。”尤玮说,这也有好处,策展可以做得非常灵活,更新的速度快,从展览到宣教的转化也更直接。“如今,受众越来越需要形式多样的宣教文化产品,这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提升研究和挖掘党史的能力。”

  这里是我们守护的“家”

  今年的5月20日,纪念馆参与承办了一次助残日主题活动,迎来了一批盲童孩子。由于他们无法用眼睛看到展品,馆里特别开放了一块体验展区,支部党员们拉着孩子们的小手,轻轻地触摸老家具,感受庄重的历史气氛。一个孩子摸着黑板期待地说,她也想做老师,想走上讲台。

图片说明:盲童孩子在馆内参加活动,通过“触摸”体验历史情境

图片说明:武警志愿者在馆内讲解

  每年的夏天,纪念馆的党支部都会为“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的孩子策划夏令营活动,教孩子们朗诵、摄影、画画。“说到表演,同学们进步是最最明显的。”校长房金妹忍不住点赞:“这些孩子从没上过舞台,第一天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经过两天的夏令营,到结束汇报的时候,同学们都能像模像样地集体登台了。”

  每周五中午,纪念馆年轻党员组建的师资团队都要到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授课,讲党史故事,讲接待礼仪,讲演说技巧。通过近三年的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既有二大特色又深受小学生欢迎的课程体系。大队辅导员朱莉敏至今记忆犹新:“有几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期末的时候来找我,他们说朱老师,我们下学期还想选择这门小红星讲解员的课程。”

  年复一年,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官兵们、上海市民立中学的学生们总要到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克服了腼腆,掌握了本领,成为了讲解党史、传播正义的星星之火。

  细数二大党支部的好友圈,机关支部、部队支部、企业支部、学校支部、社区支部不下30家,而促成这份份情谊的,正是昔日辅德里永续的红色基因。

图片说明:支部排演的《年轻的老房子,我们的家》获2018年静安区“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改革成果分享决赛二等奖

  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后人张时华老先生在参观完二大后,感慨万千地为纪念馆的年轻党员们讲述了当年张人亚秘藏党章的故事,他曾满怀欣慰地说“有你们在这里守护党章,我放心,我放心。”这里,是首部党章的诞生地,而在党员们的心中,这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正如他们在舞台上深情的讲述——

  “每当看到观众满意笑脸的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这里是我们守护的家,每一位观众都是我们的家人。”“我是历史的守护者。我看到了,我的梦想正在延续。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助推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续写着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上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