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沪今年启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 教师要把书“教”好

2018-7-2 05:41:3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彭德倩 选稿:吴春伟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日前,全国5.2万名教育工作者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教育部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形成共识。

  “预警”就是要淘汰低质专业点

  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李粤江在比对教学水平时,非常看重论文指标外的其他指标。其一是生师比。作为全校专任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它是用来衡量教学资源的重要数据,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办学规模及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一般而言,当前国外一流高校的生师比水平保持在10∶1到12∶1左右,而我国不少高校相关数据往往在18∶1左右。另一个指标是学校声誉得分,来自对主观判断的样本调查。“不是每所高校都像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拥有全世界瞩目的引力波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声誉往往更源于毕业生的表现。”李粤江说,教学机制、培养模式会在学生的竞争力上得到体现,这一主观大数据与其他客观量化数据一起综合考量,可更准确衡量本校教学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有分析发现,国内高校的国际声誉,其数据来源八成以上限于亚洲,在欧美乃至非洲没有很大影响力。

  “毕业率”指标也值得比对。美国大学实行完全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4年、更短或更长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包括创业在内的各种原因都可延长学习年限。数据显示,即使哈佛大学精挑细选的大学生,入校后6年内的毕业率也只有97%,8年内毕业率才达99%;斯坦福大学的这两项数据则为95%和96%;芝加哥大学比例更低,为93%和94%。而国内几乎所有高校的四年毕业率均在95%以上,基本上是“进得来、出得去”。但在上海纽约大学,5年前首届来校报到注册的本科生为295名,经历首轮本科周期,约30名应届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毕业,毕业率约90%。

  冲一流,要学会做减法。事实上,上海市教委曾多次发布年度预警专业,向约10类专业亮出“黄牌”。市教委高教处负责人说,“黄牌警告”也是指标说话,针对办学者别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学科水平提升慢、社会需求不高、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进行减招、缓招和停招,甚至调整撤销。“有针对性的预警,目的就是鼓励高校扶持优势特色的专业点,淘汰培养质量低的专业点。”

  减少“应修学分”收紧毕业“袋口”

  “进了大学,不是进了象牙塔,而是进了保险箱”“大一研一,就业第一”这是不少大学生的一种功利心态,尤其在大三大四,安心读书的少了,忙于实习的多了。许多辅导员不无忧虑地说,有些优秀中学生考进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所谓从“玩命的高中”到“快乐的大学”。

  毕竟大学还是有绩点、有论文要求的,一些“只为就业”的学生频频“翘课”,甚至抄袭作业,仅为“应付考试”,最终“文凭到手”。唯就业论的实用主义,还表现在考证和考研。出于对更多证书和更高学历的需求,有的大学生比起本校课程,更乐于报名校外外语、计算机等培训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大学不能变为就业训练营、职业培训所。

  大学如何“宽进严出”?大学开设主修专业加上辅修专业,让学生把这4年修得满满当当。但学时数量的增加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少大学课程被认为“有点水”,大学生也有浑水摸“分”的。事实上,大幅减少“应修学分”日渐成为高教改革趋势。过去,一个本科生毕业要修满约170个学分。目前复旦、华东师大等名校已减至150个学分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减去的是可有可无的“无效学分”,增加的才是含金量高的“有效学分”。在总量控制下,调整好总学分的内部结构,成为高校让本科“学”味更浓并收紧毕业“袋口”的探索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上纽大完全学分只有120个,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每个学分花费的“单位成本”不降反增。所谓的“大课”,不是学生多,而是老师多。上一门课,要求教授们分工协作,甚至出现教授乃至院士在内的6到8名老师各自带教学习小组,全员参与课堂研讨。

  还有一些声音质疑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大发展,会否挤占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压低本科整体培养效果。对此,李粤江并不认同:在大学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多元学科的学习选择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以跨越学科的视野,逐步探索并积淀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与价值观,这些收获将与今后的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充分融合,形成助推青年创新的原动力。

  教师要在本科课堂把书“教”好

  1998年高校成规模扩招之后,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达数百万,而且在百位数上增长。生源广进,师资如何配比?在上海,新兴大学在建校之初便守住“生师比”。比如上纽大坚持8∶1左右的生师比,1名老师只能配置8名学生。去年及今年,上纽大第一、二届本科生相继毕业,每届规模均不到300人,其中中国和国际学生各半。300名学生应对应近40名老师,而上纽大第一年师资规模达90名,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授课,三分之二助理授课。

  与上纽大类似,上海科技大学的做法也是“倒推”。据上科大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透露,作为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上科大在校生规模日后将稳定在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师资队伍就按10∶1到12∶1配比,将由常任教授与特聘教授各500人构成。可见,上科大的真实生师比超过“设计值”,专任教师包括诺奖得主、美国院士、中国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等,全校有足够师资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

  建立与在校生规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更要让每个编制内的教师回归本位,在本科课堂把书“教”好。为此,上海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在制度上激励教师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天平,保障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市教委调研发现,大学生普遍认同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对教师教学态度更加认真的认同度最高,赞同的超过86%”。

  例如,凭借“智能制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上海电机学院,正继续执行今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校长胡晟表示,与各校“标配”的《就业质量报告》不同,学校已连续5年发布《本科专业质量报告》,连续3年发布《本科专业教学状态白皮书》,成为地方高校中特色鲜明的质量信息发布。当前,全校教学方面实现5个“百分百”,即教学团队内高级职称教师授课100%,辅导答疑100%,青年教师参加带教计划100%,为本科生配备导师100%,含曙光计划、浦江人才在内的高端人才为本科生授课100%。

  今年,上海全面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发展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汇聚一流教学师资,落实一批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引领基地。期望这些举措,能对本市高校的本科教育提升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