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 04:04:16
来源:东方网 作者:罗菁 选稿:吴春伟
据《劳动报》报道,“我觉得自己很普通,我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微不足道。”这是孙恒亮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平凡,是这位职卫科科长对工作的诠释;不平凡,是同事和上级给予他的评价。在领导眼里,孙恒亮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下属眼里,他是一个好“导师”,辛勤工作,勇于担当。
在他的努力下,普陀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有效提升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效率,推动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建立和落实。
坚持“多动嘴常跑腿”
初任职卫科科长时,孙恒亮面临着尴尬———不少企业愿意在治理安全隐患上投入,唯独忽视了职业卫生健康。
“相比安全生产的其他项目,员工职业健康不是多么‘费劲’才能达到的目标。”孙恒亮告诉记者,但对这不算“费劲”的工作,很多企业却懒得“费心”。
原因何在?孙恒亮先通过走访调研,得知了这些企业的真实想法。在他们看来,职业健康不像其他事故那样一发生就引起“大动静”,多数职业健康问题往往潜伏多年才能从表面观察出来。再说,员工流动频繁,老板会觉得别的安全设施投入了自己还能一直用,对员工健康的保护则像是替他人做嫁衣。种种原因叠加,导致许多企业把职业健康排在了安全投入的末位。
“要想让企业重视,安监人首先要把工作做实。”孙恒亮用上了“笨办法”———“多动嘴常跑腿”,传递安全理念,用鲜活的事例和案件教训,来打动企业负责人。数据显示,如今全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申报率达98%以上,“笨办法”也能有奇效。
“换位思考”促改进
在不少企业看来,“有味道戴口罩、有噪音戴耳塞、有粉尘开电扇”已经是一种防护,安监部门还要“施压”,岂非多此一举?
一次,孙恒亮在检查一家具制造企业时,就遭到这样的“反问”。面对加工产生的木制粉尘,企业只用电风扇来应对,现场负责人还振振有词,声称与很多相同类型的小企业相比,已是“好了很多”。
孙恒亮没有“发飙”,而是找来了企业董事长,语重心长地告诉对方,一旦职工大面积出现职业病,通过鉴定后与该企业相关,天价赔偿很可能让企业一蹶不振,“环境改造、设备升级的确是要投入,但与你辛苦经营的企业相比,孰轻孰重?”
一语惊醒梦中人。该企业立即落实整改,砸下了上百万元的资金,职工劳动环境焕然一新。
心语心愿
常有人问我,基层安监有什么吸引力,能让你坚守岗位,不辞辛苦?我也曾回想,发现这份职业的确普普通通,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闪光点”。这,似乎就是一份平凡之至的工作。但这,同样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作。
正是通过我和同事的努力,企业得以正常运转,员工职业健康得以保证。我们守护的,是企业稳定和社会和谐。我们的坚持,换来的是劳动者“平平安安回家”。
不忘初心,无问西东。安监人,永远行走在这条平凡之路上。